作者:张运洲
文章来源:人防二大队
点击次数:1493
更新时间:2021-12-24 14:16:50
离开曙光渡槽,我们后车变前车由王老师打听,来到北丁冶村小学。小学座落在古寺庙遗址上,为该村的至高处,凭栏南望,校门前的空地比前面的房顶高出一米有余,与数百米外的南丁冶村小学隔河相望。向西望去,横跨南北的曙光渡槽全貌尽收眼底。临街拱券门楼是唯一保留完好的古建筑,墙上写有“德为先 育桃李”六个红色大字。隔门望,里面坐北朝南是一座现代式的教学楼。俯首看,大门两侧基石上部雕刻一对龙凤,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;下端小楷碑刻清晰可见:大明国河南彰德府林县##里丁冶村,……万历三年岁次,……重修……等字样,但字体是侧翻着的。据此判断,寺庙应是大清年间翻建的,明朝庙碑用作了门口基石,足见丁冶村古韵和当年祭祀文化之繁盛。
祭祀是古代“礼”的核心内容。祭祀文化具有政治治理、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的功能,对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、培养道德意识、形成民族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,挖掘、传承、创新祭祀文化的有益成分,对培育民族精神,激发爱国情感,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。
在丁冶村,有个戏剧脸谱塑像,旁边墙上写有:丁冶戏窝,我们猜想这里一定是个与戏曲有关的所在。经询问村民,果不其然,村里原来有个闻名四乡的戏班子,随着时代的变迁,戏班子衰落了。王老师感慨道:“以前戏剧起着教化民风的重要作用,识字不识字的都可以通过看戏接受教育,懂得礼数和做人的道理。”我和刘老师深以为然,以前民间说书唱戏凭的是真本事,如今演艺圈小鲜肉靠的是颜值,严重颠覆了传统美德,着实令人堪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