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聂绍军
文章来源:人防三大队
点击次数:1557
更新时间:2020-12-18 17:13:58
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,就是“等你长大就懂了”。虽然那时候很小,但仍能从中听出敷衍的味道。时光像落在炭火上的水滴,呼地一下散了。现在,终于理解了那句“等你长大就懂了”的意义。
有些东西,未经岁月沧桑,真的就觉得它离你很远,即使知道了,也未必懂。“懂”和“知道”是不一样的,因为“懂”这个字,走心了。比如有些诗,想一想,背下来快三十年了,但当年只是会背,如今,才真正懂了。
题西林壁[宋] 苏轼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公元1084年,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,奉调汝州。在路过九江时,游览庐山,写下若干首诗,而这一首,是最后的总结。
苏轼在庐山停留了那么久,甚至可以说游遍了全山,回过头却说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。难道不是吗?
回首,有多少人、多少事,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,而且越是亲近、越是身处其中,越是让人难以捉摸。当初那个小孩子哪里知道,这些“当局者迷”的道理。如今参加工作多年,经历了太多的事,看尽了世态炎凉,有时还处在当局者迷之中,无不惆怅。
杂诗[唐] 王维
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
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。
背这首诗的时候,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思乡,但还是想不通王维。既然那么思念家乡,为何不关心一下父母兄弟、新朋旧友,而是去询问一枝梅花的近况呢?
长大了,才知道有时候那一缕乡愁就是系在家乡的一棵树、一枝花上的。
漂泊在外的人,总说想念妈妈做的菜,难道是嘴馋吗?当然不。羁旅他乡的人,反复念叨家里的床睡得踏实,难道胆小吗?当然不。包括杜甫的“月是故乡明”,任谁都知道,家乡的月光并不比外边的明亮,但在游子的心中,确实是这样。对一朵梅花的牵挂,没离开过家的小孩子,怎么能懂!如今身在异乡的自己,才深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。那是一执思念,是一缕乡愁,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。
游子吟
[唐] 孟郊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小时候,体会不到妈妈的辛苦,只知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长大后,自己也成了父母,才终于明白,母爱是一座山,远比想象中高大。我们总是对外人太客气,对父母太苛刻。父母一生付出,所求之事,不过是我们平安快乐。
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回应,哪怕一个耐心的眼神,一句宽慰的话语,都会让他们开心不已。如今只剩下老父亲一人在家,年过七旬,每一次通话都要嘱咐他好几遍,照顾好自己身体,天气凉了,多穿点衣服,别担心自己,有病了及时看医。挂了电话,总感觉还有什么事没有交代到位,自己也开始像当初父母那样“唠叨”自己去“唠叨”他们,才体会到当初父母对自己嘱咐和牵挂那种感觉。
《江雪》[唐] 柳宗元
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小的时候,喜欢凑在人堆里,觉得一个人待着很寂寞。长大以后,才体会到,孤独是人生的常态。
在喧嚣处,身心被琐事纠缠,不如人静坐在山水流云前,远离了世俗的纷乱,才是最舒心安乐。
在孤寂中,与自己的灵魂相遇,可以思考,可以闲适,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。
内心丰富了,是否能岁月静好?